笔趣阁 www.biquge0.info,1627崛起南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尽管大明接连失去了对南方大片沿海地区的掌控,但好在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依然还能凭借两百年来积累的国力跟满清继续打消耗战。但反观满清对于这种消耗战的承受力就要差得多了,制造武器装备和训练合格兵员的速度都已经开始赶不上作战需求,而且其国内大量青壮应征入伍后,对其社会生产力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负面影响。
但满清这个时候已经很难再停下来,皇太极也清楚大明肯定是想凭借消耗战活活耗干满清的国力,这时候如果向大明求和,只会暴露出己方的虚弱,反而有可能让大明加紧行动扩大攻势。
而且皇太极也很清楚,一直作壁上观的海汉人看似中立,但真实立场其实是偏向于大明一方,这从海汉只针对满清执行的军火出口禁令就能看出来明显是在拉偏架。如果满清显露出了败像,那驻扎在金州的数千海汉兵马可不是吃素的,很有可能会趁势落井下石。
皇太极甚至认为,海汉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就是在等着这两国拼个两败俱伤之后好坐收渔翁之利。大明疆域辽阔,还能承受战败的后果,但自己的国家一旦输掉这场战争,很可能就会被打回原形,再次沦为大明统治下的原始部落。当然了,也许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便是辽东的统治者换成了海汉人。
但无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种,都是皇太极所不能接受的结局。满清没有退路,只能咬紧牙关去打赢这场战争。
大明和满清拼个你死我活,这对海汉来说倒是乐于见到的局面。正如皇太极所认为的那样,海汉巴不得这两国互相削弱,这样今后就能有更大的空间供海汉发挥。
不过趁着这两国打得热闹的时候,海汉也正好把东北亚地区一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处理妥当。
首先便是朝鲜国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海汉希望能让朝鲜扮演一个安定且服从安排的藩属国,能长期稳定地为海汉提供资源、人口和市场,并且在国际政治中配合海汉制定的各种发展策略,就如同朝鲜在金州和约商议过程中的表现那样。
但朝鲜安定下来之后却不可避免地滋长出了一些脱离海汉掌控的野心,虽说目前并不具备相应的实力,但这些苗头已经引起了海汉执委会的警觉。让凤林大君李淏常年留在三亚,便是对现任国王李凒的一种牵制手段,不过仅是这样还难以让执委会感到安心。
来自未来时空的经验,让执委会的大佬们很难信任朝鲜人,这个族群并没有尊重历史传统的底线原则,他们只会为其自身的利益考虑,这一点已经从朝鲜国放弃大明转投海汉的举动得到了充分证明。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能够脱离海汉的掌控,那么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斩断与海汉的藩属关系,并且将本国历史上有关海汉的一切记录清洗干净,就如同他们之前脱离大明那么彻底决绝。
执委会认为,能让朝鲜人遵从的只有来自强者的威权,要让他们保持对海汉的谦卑之心,仅凭目前的驻军和贸易手段还难以制造出足够的影响力,必须还得从文化层面下手,用一两代人的时间彻底改变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当然了,直接吞并朝鲜其实也是选项之一,但执委会认为即便能够通过军事手段占领朝鲜,亲自治理朝鲜的性价比还是太低,这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反而有可能会变成本国的一大累赘,这一点从历史上来看也是众多中原王朝的一致选择。海汉只需掌控半岛的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产地和出海通道,剩下的地方不要也罢,这样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相较于军事手段,还是通过政治、经贸、文化等综合手段来完成对朝鲜的打压更为容易,所需耗费的资源更少,而取得的成效却有可能比军事占领更好。
1645年年末,执委会通过外交部通知李凒,为了便于两国的交流来往,希望李凒将朝鲜国的文字正式确定为汉字,并且要保证其唯一性,号召国民学习汉语,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晦涩难懂的所谓朝鲜谚文。
此外执委会还要求重新修订朝鲜国的历史记录,以避免将错误的观念传播给后世的朝鲜国民。当然了,这个修订必须要与海汉官方派出的官员一同完成,修订之后的版本也需经由海汉官方审订,然后作为朝鲜国的基础文化教材之一,在其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朝鲜谚文是由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李裪在位期间所创,距今已有二百余年。这种被称作“训民正音”的字母体系在朝鲜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除了公文和个人书信之外,这也是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中必考的科目。不过这种文字因为同音词多而容易混淆语义,因此在正式场合仍然会大量使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谚文只是一种辅助文字。
而海汉现在要通过施加政治压力让朝鲜官方废除这套已经使用了两百年的文字体系,便是要彻底抹去其独立的文化符号,使其今后只能依附于汉人的文化体系。
当然仅仅是抹去文字还远远不够,考虑这个种族的某些特殊习性,执委会才提出了要求对其历史进行重新修订的要求,并且会为此组织文人著书立说,再通过碑文铭刻,以此来确保相关的历史不会被后人肆意篡改。
就算李凒和大臣们大致能想到海汉这些要求的目的,当下也无力进行抗争。与满清的战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实力距离海汉还相差甚远,如果想保证朝鲜的安宁,那就最好不要去尝试忤逆海汉的决议。虽然废掉先人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文字很是不孝,但相比被废去王位失去权力,那废去文字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局面。
尽管大明接连失去了对南方大片沿海地区的掌控,但好在国内局势没有发生大乱,依然还能凭借两百年来积累的国力跟满清继续打消耗战。但反观满清对于这种消耗战的承受力就要差得多了,制造武器装备和训练合格兵员的速度都已经开始赶不上作战需求,而且其国内大量青壮应征入伍后,对其社会生产力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负面影响。
但满清这个时候已经很难再停下来,皇太极也清楚大明肯定是想凭借消耗战活活耗干满清的国力,这时候如果向大明求和,只会暴露出己方的虚弱,反而有可能让大明加紧行动扩大攻势。
而且皇太极也很清楚,一直作壁上观的海汉人看似中立,但真实立场其实是偏向于大明一方,这从海汉只针对满清执行的军火出口禁令就能看出来明显是在拉偏架。如果满清显露出了败像,那驻扎在金州的数千海汉兵马可不是吃素的,很有可能会趁势落井下石。
皇太极甚至认为,海汉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就是在等着这两国拼个两败俱伤之后好坐收渔翁之利。大明疆域辽阔,还能承受战败的后果,但自己的国家一旦输掉这场战争,很可能就会被打回原形,再次沦为大明统治下的原始部落。当然了,也许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便是辽东的统治者换成了海汉人。
但无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种,都是皇太极所不能接受的结局。满清没有退路,只能咬紧牙关去打赢这场战争。
大明和满清拼个你死我活,这对海汉来说倒是乐于见到的局面。正如皇太极所认为的那样,海汉巴不得这两国互相削弱,这样今后就能有更大的空间供海汉发挥。
不过趁着这两国打得热闹的时候,海汉也正好把东北亚地区一些悬而未决的事情处理妥当。
首先便是朝鲜国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海汉希望能让朝鲜扮演一个安定且服从安排的藩属国,能长期稳定地为海汉提供资源、人口和市场,并且在国际政治中配合海汉制定的各种发展策略,就如同朝鲜在金州和约商议过程中的表现那样。
但朝鲜安定下来之后却不可避免地滋长出了一些脱离海汉掌控的野心,虽说目前并不具备相应的实力,但这些苗头已经引起了海汉执委会的警觉。让凤林大君李淏常年留在三亚,便是对现任国王李凒的一种牵制手段,不过仅是这样还难以让执委会感到安心。
来自未来时空的经验,让执委会的大佬们很难信任朝鲜人,这个族群并没有尊重历史传统的底线原则,他们只会为其自身的利益考虑,这一点已经从朝鲜国放弃大明转投海汉的举动得到了充分证明。如果有朝一日他们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能够脱离海汉的掌控,那么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斩断与海汉的藩属关系,并且将本国历史上有关海汉的一切记录清洗干净,就如同他们之前脱离大明那么彻底决绝。
执委会认为,能让朝鲜人遵从的只有来自强者的威权,要让他们保持对海汉的谦卑之心,仅凭目前的驻军和贸易手段还难以制造出足够的影响力,必须还得从文化层面下手,用一两代人的时间彻底改变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当然了,直接吞并朝鲜其实也是选项之一,但执委会认为即便能够通过军事手段占领朝鲜,亲自治理朝鲜的性价比还是太低,这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反而有可能会变成本国的一大累赘,这一点从历史上来看也是众多中原王朝的一致选择。海汉只需掌控半岛的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产地和出海通道,剩下的地方不要也罢,这样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相较于军事手段,还是通过政治、经贸、文化等综合手段来完成对朝鲜的打压更为容易,所需耗费的资源更少,而取得的成效却有可能比军事占领更好。
1645年年末,执委会通过外交部通知李凒,为了便于两国的交流来往,希望李凒将朝鲜国的文字正式确定为汉字,并且要保证其唯一性,号召国民学习汉语,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晦涩难懂的所谓朝鲜谚文。
此外执委会还要求重新修订朝鲜国的历史记录,以避免将错误的观念传播给后世的朝鲜国民。当然了,这个修订必须要与海汉官方派出的官员一同完成,修订之后的版本也需经由海汉官方审订,然后作为朝鲜国的基础文化教材之一,在其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朝鲜谚文是由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李裪在位期间所创,距今已有二百余年。这种被称作“训民正音”的字母体系在朝鲜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除了公文和个人书信之外,这也是录用官吏的科举考试中必考的科目。不过这种文字因为同音词多而容易混淆语义,因此在正式场合仍然会大量使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谚文只是一种辅助文字。
而海汉现在要通过施加政治压力让朝鲜官方废除这套已经使用了两百年的文字体系,便是要彻底抹去其独立的文化符号,使其今后只能依附于汉人的文化体系。
当然仅仅是抹去文字还远远不够,考虑这个种族的某些特殊习性,执委会才提出了要求对其历史进行重新修订的要求,并且会为此组织文人著书立说,再通过碑文铭刻,以此来确保相关的历史不会被后人肆意篡改。
就算李凒和大臣们大致能想到海汉这些要求的目的,当下也无力进行抗争。与满清的战事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实力距离海汉还相差甚远,如果想保证朝鲜的安宁,那就最好不要去尝试忤逆海汉的决议。虽然废掉先人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文字很是不孝,但相比被废去王位失去权力,那废去文字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