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0.info,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带旁观。而到了战国,百姓就被强行押到城池之上,充当防守的兵卒。而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将百姓关入笼子之后,百姓就彻底丧失了自由,沦为暴君战争的工具。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当刘邦项羽攻城的时候,面对的守城者,并非是城里的守将,而是百姓。

    就拿被刘邦项羽联手血屠的城阳来说,当刘邦和项羽打来时,城里的秦军就立即拿来户口本,命令每户百姓出动壮劳力,登上城墙守城,与刘项作战。守军并不与刘项拼打,只是负责监督城里的百姓,如果有哪个百姓不跟刘项开打,守军就杀掉这名百姓的家人。这就是商鞅替秦国政改之后的最大成果,从此百姓沦为人质,为避免家人被处死,只能替暴君攻城略地。

    所以,于守城的百姓而言,此城并不为自己所守。秦军在城里,自己就得替秦军守城。倘刘邦项羽攻进城来,自己仍然还得替刘邦项羽守城。谁输谁赢,都跟自己没有半点关系。谁来了,老百姓就得替谁干,户籍管理与居住地的固定,就让老百姓丧失了选择的自由。

    所以刘邦和项羽就认为,既然这座城池与你百姓毫无关系,你就没必要非拼老命不可。象征性的,意思意思,能够糊弄过城里的秦兵,别让秦兵杀掉你的家人,就算是交差了。总之你完全没必要跟城外的人拼命。

    但是城阳的百姓显然很敬业、很认真,他们既然站在城上,就跟刘邦项羽死磕起来,全然忘了自己跟城外的人无仇,忘了自己跟这座城无关。

    百姓太认真,给刘邦项羽造成了较大的杀伤,这完全是没必要的事情。

    刘邦和项羽联手血屠城阳,就是为了警诫其他地方的百姓。我来打时,你别太较真,太较真会有麻烦的。

    所以,虽然刘邦和项羽都有屠城的记录,但屠城和屠城也有区别。刘邦屠城,是因为城里的百姓对抗太认真、太激烈,这不符合百姓的利益,所以刘邦屠城。而项羽屠城,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你较真不较真,先杀光了再说。

    刘邦的屠城,是杀其对抗者。而项羽的屠城,则是滥杀无辜。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总之,替暴君干活,千万不要太认真,太认真会死得很难看。

    5、李斯是只大老鼠

    正值起义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又出了说不明白的糗事。

    糗事出在齐国。前者,齐王田儋援魏,被章邯杀掉,只有田荣收拾残部逃回。回来后惊见齐国又有个齐王,是由田角和弟弟田间哥俩立的齐王假。田荣大怒,于是立即攻击新王假,新王假招架不住,就跑到了楚国,而田角和田间兄弟,去援救赵国,听说这事后,就留在赵国不敢回来了。

    这时候项梁信心爆棚,他拥有一支最强大的武装,急切需要齐国配合出兵,牵制秦兵,也好让他一举打掉章邯。于是项梁要求田荣出兵,不料田荣却说:“除非楚国杀了齐王假,赵国杀掉田角和田间兄弟,否则我就不出兵。”

    楚国不可能杀齐王假,赵国也没理由杀田角田间,结果大家就僵在这里,让章邯趁机休养生息,很快又恢复了战斗力。

    节骨眼上,秦二世身边的宦官赵高,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就提了个合理化建议,杀掉李斯如何?

    “为什么要杀掉李斯呢?”秦二世问。

    “因为李斯谋反呀。”赵高回答。

    “你说李斯谋反,有证据没有?”秦二世再问。

    “证据这事好办,”赵高充满信心地说“咱们秦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证据。”

    于是赵高下令把李斯抓起来,严刑拷打。

    说起秦国的丞相李斯,他乃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老鼠哲学”大师。他是楚国上蔡人——实际上是蔡国的亡民。曾经有一次,他去厕所,发现厕所里的老鼠又瘦又小,见人来了就惊慌失措地逃跑。然后他又去米仓,发现米仓里的老鼠,巨肥巨胖,见到来人也无动于衷。此事让李斯恍然觉醒:你有多大本事,有多少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处在什么位置上。

    同样一只老鼠,落在厕所里,就吃不饱,饿得没个鼠样,还要担惊受怕。落在米仓里,就胡吃海喝,大腹便便。同样一个人,落在利益分配的高点上,就吃喝不尽,尊荣体面。落在底层,就会累死累活,也未必能够吃饱穿暖。

    所以李斯发誓要做一只米仓鼠,他选择了秦国这个大米仓,幸福地吃了好多年。事实上,秦灭六国计划,就是由他策划并实际执行的。因为秦始皇亲政后,下令驱逐列国客卿,李斯舍不得离开这个大米仓,就苦心孤诣,经营盘算,以灭六国计划为代价,要求继续在秦国吃。

    而且李斯这个人,是出了名的嫉贤妒能。他早年和韩非同时受业于荀子门下,算是同门师兄弟。荀子是著名的性恶论大师,认为人性本恶。李斯和韩非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双双成为法家刑民思想的领军人物。但诡异的是,荀子的两名弟子虽然是法家,但荀子本人,却坚持认为自己是儒家,是地地道道的孔子的传人,视孟子为蔑如也。

    现在李斯要退场了,趁这机会简单介绍一下儒法两家的思想:

    不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其思想的源头,都来自孔子。但孔子却非常狡猾,拒绝在人性上正面表态。这就导致了战国时代荀子与孟子之间的两军对峙。孟子是人性本善派,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趋善的,是有自我尊严的,是积极、向上的。而荀子则是人性本恶派,认为人类的天性是邪恶的,是消极、落后而无耻的。

    于是从孟子的性本善论,走出了后世儒家思想的脉系。该学术流派认为,人性是正面的、光明的、趋善的,所以统治者应当以仁治天下。

    而从荀子的性本恶论,走出了以李斯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刑民思想派系。该学术流派认为,人性是负面的、黑暗的、邪恶的,所以统治者不必跟老百姓客气,尽管以严刑酷法修理老百姓就是了。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是穿着儒家的衣服,打着儒家的旗号,却是法家的信徒,干着法家的勾当。后世的史学家脑壳进水,看到儒家的衣服旗号,就狂批儒家,把法家的脏事一股脑地扣到了儒家的头上。但实际上,自从中央集权体制发明以来,儒家的思想从未在中国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实行了还怎么集权?

    所以,从秦王嬴政时起,统治者就对法家的人力资源充满了渴望,所谓人才难求是也。盖因要让一个学者对百姓充满仇恨,无端帮助统治者出损招祸害百姓,这与学者的良知形成对冲,是违背基本人性的事。所以历史上,儒家学者的数量蔚为大观,但法家学者却是虚席以待,人才难得。

    所以,早在秦始皇灭韩国时,韩国派李斯去奉玺纳地,于是秦始皇就打算重用韩非。此事激起了李斯的危机意识,生恐小师弟来到之后,就没自己混的了,于是他先诬告韩非居心不良,把韩非打入大牢,而后端来碗毒酒,把小师弟韩非给毒死了。

    帮暴君吞灭六国,毒死自己的小师弟后,从此李斯就安心地在秦国这个大米仓中继续吞吃。但是现在,轮到他为吃下去的小米埋单了。

    赵高把李斯抓起来,狠狠地折磨:“你招不招?到底招不招?你敢不承认谋反,就活活打死你。”李斯被打得受不了了,心说,我就屈打成招了吧,等见到秦二世,我再申冤,举报赵高对我刑讯逼供也不迟。于是李斯就招了。

    招了之后,秦二世就派了使者来调查。李斯见到御使,顿时泪流满面,大声呼冤:“御使,求求你告诉皇帝,我没有谋反,是被赵高他刑讯逼供,打得受不了了,不得已才冤招枉屈”却不想御使把脸一抹:“哈哈哈,你真以为我是御使呀?傻瓜,告诉你吧,我是赵高的手下,就是怕你到时候又翻供,是来试探你的。你果然不乖,给我继续打。”

    然后又是酷刑折磨,折磨得李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被迫再次招认谋反。招了之后,御使又来了,李斯急忙再翻供,不承想这个御使还是假的,结果李斯又惨了。

    就这样翻供一次,刑讯就严酷一次,最终超过了李斯的生理承受极限,李斯彻底崩溃,坚决认为自己谋反,谁敢说他没谋反,他跟谁急。

    御使还是隔三岔五地来,李斯认定这都是在试探自己,铁嘴钢牙咬定自己谋反,坚决不上赵高的当了。实际上,真的御使已经来过了,只不过真御使混杂在太多的假御使之中,李斯根本辨别不出来。

    李斯承认谋反的亲笔供状,递交到秦二世面前,秦二世很痛心,说:“你看这个李斯,大家在一起玩多好,为啥一定要谋反呢?谋反真那么好玩吗?”

    李斯及次子被判腰斩!

    被捆绑着从监狱里出来,李斯对二儿子说:“孩子,还记得在老家上蔡时,我们牵着小黄狗,去山上追逐狐狸和野兔的快乐时光吗?”

    人生如梦,一刀挥为两段。

    李斯和二儿子被处斩了,他还有个大儿子李由,正守在雍丘。不幸的是,项梁派了他手下的黄金组合刘邦和项羽,向着雍丘杀奔而来。

    6、刘邦项羽第二次握手

    双屠城阳之后,刘邦与项羽的合作渐入佳境,仗越打越顺手。

    两人的精彩表现,让项梁信心再次爆棚,命令刘邦和项羽追击章邯军队。

    章邯退到城阳。但由于刘邦项羽先知先觉,提前就把城阳城中的男女老幼杀光了,秦军无法在空城中立足,不得不退回濮阳。刘邦、项羽、曹参、周勃及樊哙穷追不舍,其中樊哙最狠,竟然把他直追到城上,斩首二十二级,被赐爵为列大夫。

    封过了樊哙之后,刘邦和项羽出来,站在濮阳城下,仔细一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也只有刘邦项羽,这两个当时唯一识货的人,才知道章邯的军事才干是多么非凡。眼见得刘邦项羽穷追不舍,章邯据城坚守,他在濮阳城的四周大搞土木工程,挖得到处是深沟壕堑,让刘项的兵马无法行走。而后章邯又不知用的什么办法,居然把黄河之水引到了壕沟之中,俨然把个濮阳弄成了水泊梁山,这下子让刘邦项羽的步兵也无法通过了。

    此时的濮阳城,集中了章邯的主力,而且已经得到了充足的休整,战斗力空前强大。但章邯却深沟壁垒,拒不出战。其待城外义军疲惫之后,再一鼓击之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刘邦和项羽都是知兵之人,顿时就察觉到了危险。于是两个大滑头拔师而走,假装自己没有打过濮阳,径向西行,去攻打没有秦兵防守的城池。

    西边就是定陶城,但参加攻城战役的,却只有曹参一个人,而且只是试探了一下,发现此城难克,掉头就走。

    如此看来,刘邦之所谓的攻打定陶城,只是一个障眼法,目的是防范城中奇兵突出,于后面掩杀上来。攻城的目的,一来是试探一下城中的防守兵力,让自己心里有个数;二来是震慑城中守军,恐吓其不敢追赶。

    定陶城中果然没有追兵出来。于是刘邦和项羽再展身手,发动了七扭八歪的雍丘战役。

    此时刘邦的战斗团队成员,都已经成了沙场老将,表现最优秀的还是曹参、周勃和樊哙这三个人。曹参已经是车战大师,驱兵车狂追小股秦兵,直入陈县,收复了这座起义的圣地。而周勃则攻下甄城,进攻都关、定陶。他得知宛朐城没有秦兵,于是长驱奔袭,一举破城,并不可思议地在宛朐城里,俘虏了单父县的县令。

    在宛朐城中最大的收获,不是这个莫名其妙的单父县令,而是获得了名将靳歙的加盟。靳歙的简历上记载,他起于宛朐,以侍从官员的身份跟在刘邦身边,职务类似作战参谋。但很快他就会显露出实战的不凡天才,并超越杀狗匠樊哙,成为刘邦团队中作战能力最强的一员。

    除了靳歙,还有个卖丝缯的小商人灌婴,他撇下自己的摊子不管,跟着刘邦四处征战,刘邦就注意到了他的不凡军事才干,于是灌婴开始崭露头角。但从他的简历上来看,他不属于那种能征惯战的猛将,最多是个优秀的高级参谋。

    此后刘邦北走,与项羽双双夹击雍丘。曹参和周勃联手夺取临济。两人分头行动,曹参绕行北路,周勃攻寿张,走卷县,绕到雍丘后面,断守将李由后路。

    而刘邦则亲率樊哙、夏侯婴,以及刚刚加盟的靳歙向济阳方向进攻,目标是户牅城。

    拿下户牅,雍丘李由就暴露在刘邦项羽的刀口之下,所以户牅之战,打得就比较激烈。此战的合作方式是新加盟的靳歙负责扫清外围,谢绝来援的秦兵。夏侯婴驱兵车在城下往来狂奔,到处寻找入城的洞口。而刘邦则指挥樊哙直接攻城。有这些人,再加上项羽的部队,户牅城轻松被拿下。

    于是刘项合兵奔雍丘,曹参兜了个圈子,从北边绕了过来,周勃却跑丢了,后来有人在开封城下找到了他。

    如此纵横交错的布置,让雍丘守将李由头晕目眩。再加上他的父亲李斯和弟弟,已双双在咸阳城中被腰斩。李由是李斯的大儿子,摘他项上人头的使者一时三刻就到,按理说他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快点向义军这边投降。但是,刘邦这边太多兄弟急于立功,所以李由就失去了投降的机会。

    樊哙追杀李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

    夏侯婴驱兵车狂撞李由,表现英勇,刘邦赐他执帛的爵位。

    曹参部杀掉李由,俘虏秦兵军侯一人。

    还有个周勃,跑迷路了跑到开封城下,刘邦大喜,给周勃也记战功。

    李由被杀,大老鼠李斯全家死绝,就这样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埋了单。

    合攻雍丘,杀三川郡守李由,是刘邦与项羽第二次密切合作了。

    雍丘之战,说起来声威赫赫、气势堂皇,但实际上仍是刘邦旧有的习惯战略:避实就虚,大造声势而已。要知道,此时章邯的主力部队,全部集结于濮阳城中。刘邦和项羽却绕着濮阳周边扫荡个不停,给人一个错误的印象,就好像刘项之军天下无敌,无人敢绺其缨一般。

    刘邦项羽耍滑头,最终害死了项梁。他见刘邦和项羽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就错误估计了秦兵的战斗力,以为秦兵不堪一击。却不知刘邦和项羽都是兵法高手,只挑软柿子捏,所以才会战无不胜。项梁不察,就统大军来攻打定陶。

    项梁这么做,也是正确的。定陶是濮阳的卫星城,与濮阳城中的章邯主力遥相呼应。两个小弟刘邦和项羽都打不下来,而项梁自己是老大,统率着主力军,理应一鼓而下,展示一下江湖大哥的风采。

    7、为什么要打压项羽

    杀掉了李由之后,刘邦和项羽的两支军队,就以开封为中心,在周边地区绕来绕去,想再拣个软柿子捏。

    而项梁却统率着他的主力人马前来,武将有桓楚、英布、蒲将军、季布、龙且、钟离昧等,这些人全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参谋本部的人员有范增、大博士叔孙通。正如我们所知,在这支明星战队中,水平最高的是职务最低的韩信。看到韩信还没混出来,就知道这支全明星战队要玩完。

    大军抵达定陶。

    自古以来,明星战队就面临着管理上的困扰。尤其是项梁统率的这支人马,战将无一不是跺一脚地球乱颤的主,谁也不服谁。所以项梁大军屯于定陶城下,纪律极为松散。

    将军宋义发现不对,就劝说项梁:“打了几个胜仗,就骄傲地翘尾巴,我担心将军会遭遇失败。”项梁不爱听这话,就打发宋义去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遇到了齐国的来使高陵君,就问对方:“你是去找项梁吗?”高陵君曰然。宋义就告诉他:“我建议你慢点走,走得慢能逃过一劫,你如果走快了,只怕恰好赶上项梁兵败,恐怕你也会死在军中。”

    高陵君被宋义吓到了,果然放慢速度。而在此时,秦兵正从四面八方向濮阳集结。秦二世批准了章邯的突袭计划,出动所有军队,准备与项梁决战。而章邯更绝,他故技重施,仍然是使用攻打魏国临济的老战术,午夜时分命士卒衔枚疾走,突然之间来到项梁大营,不由分说,发声喊就杀了进去。

    项梁当场被杀,他所统率的唯一没有败绩的最强大力量,是夜土崩瓦解,几乎是全军覆没。什么英布蒲将军,什么桓楚龙且季布,还有什么韩信,这个恐怖的夜晚,大家能够秀一秀的,唯有逃命技巧。令人惊恐的是,所有这些明星全都逃出来了,可见大家确实都有几手。

    这时候刘邦和项羽,先是攻打外黄城,发现无法攻克,两人又去打陈留,这时候听说了项梁战死的消息。两人大为惊恐,生怕章邯乘胜追击,把起义军的首脑楚怀王端掉。于是两人急忙向东奔走,与陈胜时代的老人物吕臣一起,把楚怀王从盱眙迁出,迁到彭城。吕臣屯兵于彭城之东,项羽屯于彭城之西,刘邦则驻扎在砀县。三支军队紧张万分,准备打一场最艰难的硬仗。

    大家等了一段时间,没见秦兵打来,反倒是魏国的魏豹报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已经攻下了魏国的二十多座城。楚怀王闻之大喜,立即封魏豹为魏王。

    封了魏王,楚怀王坐下来,心情激动又澎湃。他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大概算是天下最有权力的人了。你看连魏国的君王,都得由自己说了算。自己是可以封别人为王的王,这岂不是证明了自己非常英明神武吗?

    放牛娃楚怀王坐不住了,就开始主持工作。有什么工作需要主持的呢?嗯,这样好了,他把项羽的兵和吕臣的兵,合并起来,统一由自己指挥。抓过军权,又发现项羽孤零零地站在一边,好不凄凉。楚怀王不忍心,于是大肆封官。

    先封刘邦为砀地的郡长,封为武安侯,命刘邦统砀郡之兵。

    封项羽为长安侯,称号鲁王。

    封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也在军中,封为令尹。令尹是楚国最高的官职,主掌军政大权。这就意味着吕臣一家,得到了楚怀王的绝对信任。

    楚怀王夺了项羽的兵权,却对刘邦高看一眼,这件历史事件,让许多史学家愁破了脑壳。他们无法理解楚怀王为什么要打压项羽,更无法理解,楚怀王为什么偏偏对刘邦高看一眼。

    是呀是呀,到底为什么呢?

    史学家弄不明白,是因为史学家被司马迁老人家给忽悠傻了。举凡读过史记或是没有读过史记的,只要知道楚汉相争,知道刘邦项羽故事的人,脑子里都有一种错觉,认为刘邦和项羽是同龄人。

    司马迁之所以刻意为后人营造这种错觉,只是因为几年后的一件事。

    公元前203年,一个三十岁的壮汉,对一个五十四岁的老头说:“来来来,老头,你有种过来,过来咱们俩单挑。”

    看到这情景,你马上会惊讶得合不拢嘴巴,这个三十岁的壮汉,竟然要找五十四岁的老头单挑。这壮汉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呀?

    一点没错,这个壮汉,就是脑子有毛病的项羽。而那个五十四岁的老头,就是刘邦。

    三十岁的壮汉,竟然向五十四岁的老头单挑,你马上就知道项羽脑子有问题。但是司马迁希望塑造一个完美的项羽,而不是脑子进水的项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司马迁运用了无数的障眼法,刻意模糊刘邦和项羽的年龄差距。在世人的脑子里,造成了一种刘邦和项羽同龄的错觉。如果项羽向一个同龄人邀战单挑,这肯定不是脑子有毛病,而是血性、烈性与刚性。

    现在我们问一句:一个气势汹汹向老头挥拳头挑战的年轻人,你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吗?就不怕他把事情搞砸啊?

    年龄!年龄!这一年,刘邦四十九岁,项羽二十五岁。相比之下,刘邦肯定要比项羽更稳重,更容易让人信任。所以楚怀王只收项羽兵权,却不收刘邦的。

    除了年龄上的考虑,还有一个方面,是刘邦与项羽两人的战绩之比较。

    所谓战绩,就是说刘邦与项羽,他们俩哪个经历过的阵仗比较多,更有临阵经验,更有影响力。

    先来看刘邦。刘邦目前的战绩如下:

    自沛县起兵以来,攻胡陵、攻方舆、战丰邑、战薛地、一打丰邑、萧县战司马夷、打砀郡、攻下邑、二打丰邑、三打丰邑、和项羽联手屠城阳、占雍丘杀李由。到目前为止,刘邦大大小小的战役,已经有十二次了。

    再来看项羽的战绩:项羽渡江以来,首次战绩是血屠襄城。然后与刘邦合兵,先血屠城阳,再攻雍丘杀李由。只参加了三次战役。

    刘邦打了十二场仗,虽然赢的不多,但败绩也不多。而项羽只打了三场仗,三场仗居然有两场以屠城而告终。其中尤以襄城之屠最为残忍,他居然把全城的男女老幼,全部活埋了。

    刘邦十二场仗,屠城一场。项羽三场仗,屠城两场。这两个结果相比较,就坐实了项羽残暴血腥的现实。不要说楚怀王,任何人也不会信任项羽,而刘邦却通过项羽的陪衬,其价值陡然提升。

    因年老而显得稳重的刘邦,和因年轻逞气而显得残暴的项羽,就这样比较出了高下。

    8、从此刘郎是路人

    楚怀王收了项羽的兵权,提心吊胆地等待秦兵找上门来,可等了好久始终没动静。于是楚怀王再度召开会议,有重要的事情,要跟大家商量。

    楚将们进得营帐,就看到每人面前放着一纸合同——所谓盟约是也。楚怀王与众将誓盟,谁先率兵攻入关中,就可以为关中王。看到这纸盟约,除了项羽,所有人全都痛苦地扭过脸去。

    大家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呢?

    因为这时候,项梁战死,正是秦兵最强势的时候。大家都曾经被秦兵追得屁滚尿流,根本没胆子去惹秦兵,全靠了人多凑在一起壮胆。这时候楚怀王竟然想入非非,想让大家入函谷关,直接去攻打咸阳,这岂不是老鼠抓搔猫鼻头,活腻歪了吗?

    只有项羽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一来,项羽是天性胆大之人,也是知兵之人。二来,秦兵杀死了他的叔叔项梁,让他对秦兵恨之入骨,所以想入关报仇。于是项羽提出一个动议,由他和刘邦合兵,向西入关。

    项羽之所以想和刘邦合兵,是因为他已经尝到了两人合作的甜头。自打两人结成搭档以来,始终是顺风顺水,不能说战无不胜,但始终未有败绩。他还是很有眼光的,知道他和刘邦,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两个人。

    但是,项羽的要求,却遭到了楚怀王身边的老将们的无情否决。

    这个所谓的老将,如果不是吕臣的话,就是吕臣的父亲吕青——是吕青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是主掌楚国军政大权的人物——老将们说:“项羽之为人,彪悍狡猾而且残忍。让他去攻打襄城,襄城里没有留下一个活人,所有的人都被他给活埋了。凡是项羽经过的地方,没有不被歼灭的。何况楚军已经多次发动军事攻势,在这之前的陈王、项梁都已失败,可见单纯依靠军事,是达不到消灭秦国的效果的。不如换个法子,以仁义开道,仁者无敌嘛!派遣忠厚老者,依靠仁义向西前进,晓谕秦国的父老乡亲。要知道,秦国父老受秦国的暴政久矣,无一日不渴望着救助。如果我们采用这个法子,不用粗暴的手段,说不定反而能够取得天下。项羽不是合适的人选,不可以派去。倒是刘邦这老头看似憨乎乎傻兮兮,实则精明稳重,不妨让刘邦去试试?”

    这个建议,获得了楚怀王的认可。但我们必须要为项羽说句公道话,这个决定,对项羽来说是极不公道的。

    你看,楚怀王明明和诸将签了合同,先入关者王。但当人家项羽要求履行合同时,楚怀王却不允许项羽履行,而把这个履行的特权,赋予了刘邦,这不是明摆着涮项羽吗?

    并非是大家恶意涮项羽,而是项羽的业绩不佳,声名太坏,又太年轻,老将们明显轻视他。此外,就是楚怀王朝令夕改——这个朝令夕改,也是负责制定规则的人,最喜欢干的事。因为社会上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修正调整自己的计划。制定规则的人往往视规则为自己的计划,随时依据情况进行修改,意识不到规则对别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老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制定规则的人依据自己的利益随时改变规则,让人无所适从的困境。

    楚怀王的朝令夕改,让项羽很痛苦,幸好这时候秦将章邯再度上演精彩个人秀,时局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扭转尴尬的时机。

    话说楚怀王秣马厉兵,紧张地等秦将章邯来攻打,可是章邯却迟迟不露面,为什么呢?

    因为章邯跑到赵国去了。

    说起来赵国真的很惨,它本是陈胜时代的老兄弟武臣开创的根据地,而后武臣就做了赵王,张耳陈馀辅佐他。岂料武臣的姐姐喝醉了摆谱,激怒部将李良,大闹邯郸城,杀掉了武臣。于是张耳陈馀再立赵歇为王,此后赵国陷入了与叛将李良的拉锯战中,双方你来我往,你退我攻,打得不可开交。章邯就在击败项梁之后,撇开楚军不睬,突然渡过黄河,杀入了赵国。

    赵国这边是有几万人马的,和李良比画比画没问题。但与章邯相比,差得就太远了。结果邯郸城下一战,赵军溃败,章邯引军入邯郸,然后进行大拆迁,把邯郸城中的所有百姓,全部移民去了河内,再把邯郸城墙扒倒,夷为平地。

    老实说,章邯真的有一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权力是靠剥蚀人民而存在的,现在他对赵国来了个釜底抽薪,外加扬汤止沸,把老百姓全搬走,再扒掉城池,赵国的政权就无所依附了,只能哪人多往哪儿走,重建根据地。

    张耳保着赵王歇,逃入钜鹿城。陈馀北走,收集常山的溃卒,居然得到几万人,回来时发现情形不妙,秦将王离已经包围了钜鹿城。而章邯大军驻扎在钜鹿以南的棘原。陈馀只好驻扎钜鹿城北,躲章邯越远越好。但总躲也不是个办法,还得向楚国求援。

    新来的这个王离,他是秦国名将王翦的孙子。当初就是他爷爷王翦,杀掉了项羽的爷爷项燕,灭了楚国。现在到了孙子辈,这个王离也很能打,他是秦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因战功封侯的人,封的是武成侯。王离的战功,是在北方抵御匈奴,是塞外三十万大军的统帅。但是王离入关平叛,带了十万人,章邯的兵力比他多一倍,再加上章邯已经和义军缠斗多时,论经验及战功都在王离之上,所以此役以章邯为主将,王离以副将的名义打配合。

    总之,三十万秦军主力云集赵国,赵国好像没希望了,只能向楚国求援,但求援后是不是还有生机,希望好像也不大。

    楚怀王接到求援书,很兴奋,这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权力及重要性,于是决定援赵。

    援赵就是派将,但派哪个去好呢?

    吕臣不能派,他等于是统领楚怀王的卫戍部队,保护楚怀王的人身安全。刘邦享受着仁慈长者的偌大名头,正在移师入关,腾不出手来。

    能派的,只剩下项羽了。

    当然,此时楚军之中,尚有能征善战的英布,名字非常有范儿的蒲将军,名将桓楚,以及成语“季布一诺,千金不易”的主人公季布。最后这个季布,最喜欢自我炒作,因恶炒名垂青史,也是一桩奇事——总之这么多人乌乌泱泱,好像不愁找不到个统兵的主将。

    但问题是,以上人等,自打渡江以来,就始终跟在项梁身后跑跑颠颠,谁也没有得到过表现的机会。此时诸人没有业绩,自然也就没有名气,最多不过是一员部将而已。只有项羽得到三次机会,屠襄城、屠城阳、打雍丘,所以刘邦一走,项羽就成为唯一的人选了。

    可万万没想到,有人对项羽的资格提出质疑,这导致了项羽最后机会的丧失。

    9、刘邦遥遥领先

    对项羽的资格提出质疑的,是齐国使者高陵君显。

    高陵君显来找楚怀王,说:“你们楚军,应该是有人才的吧?前段时间我来你们楚国时,在路上遇到了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